【文化大學/ 行銷研究所 張威龍老師 專欄】
管理講堂/將心比心以仁待人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.
《道德經》第38章提到:「上仁為之而無以為;上義為之而有以為。上禮為之而莫之應,則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。」
.
為什麼只有上仁、上義、上禮,那下仁、下義、下禮跑到哪裡去了?老子告訴我們,仁、義、禮這些東西,只有上仁是在上下德之間還可以談。如果到了下義、下禮,那根本就不必提了,所以他沒有說。
.
「上仁為之而無以為」意思是說,上仁跟上德有一部分一樣,都是無以為。它沒有用意,沒有認真,也沒有一定要達到什麼目的。仁心,就是你不能有目的,不能有功利性。我不僅對待人要有仁心,對待動物也要有仁心,這就叫作人性。「為之」,是主張你要有為,因為很多人聽到無為,就認為什麼都不做,這又是誤解。把上仁跟上德做比較,可以發現,兩個都是無以為,但是上德是無為,上仁是為之。
.
在儒家的觀念來看,教化是很了不起的,一個人能負起教化的責任,就很了不起了。但是老子告訴我們,這些都是社會亂了,才需要的東西。所以下面談一個小小的結論,給管理者做參考。
.
「故失道而後德,失德而後仁,失仁而後義,失義而後禮。」老子說我們人類的歷史,有道的時候,根本沒有什麼仁、義、禮,也根本不需要。國家很平靜的時候,也不需要愛國的義士,因為他們每個人都知道,這是自己的國土。
.
又說:「夫禮者,忠信之薄,而亂之首。」其中,「忠信之薄」是說忠信都很薄弱了。「而亂之首」,是說整個社會的亂源,就從禮開始。從儒家的觀點來看,會覺得老子的批評好像太苛刻了。其實,老子只是在看歷史演進的現象,因為他重視自然,自然現象是很重要的。
.
整個社會就是因為我們重視禮而開始混亂,這不是禮的罪過,而是人的罪過。我們不應以有禮貌為滿足,而應該要提高層次到義,然後再提高層次到仁,一步一步向道提升,這才是老子真正的用意。
.
現在很多人說,只要有禮貌就好。面帶笑容,講話很客氣,完全沒有真心,這種人非常多。他們認為禮就夠了,但禮上面還有個層次叫作義。義就是說,我該出手時要出手,我該幫忙時要幫忙,我該救急時要救急。義,多少還是有心的,多少還是做給人家看的,多少還是需要人家表揚的。因此要提高到仁,仁是沒有什麼表揚不表揚的,只是做我應該做的。
.
仁是什麼?仁是彼此真誠相對,互相感應,將心比心,然後你我融為一體。義呢?義是自我要求,我們不可以老要求別人,那是永遠沒有辦法做到的,但是「義」往往讓我們失去仁心,這是「義」最可怕的地方。
.
讀完38章後,求合理,然後自我要求,最後進入良心,就是無私、無我、無為,這樣我們就進入了道的層次。
#張 威龍
0 意見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