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行銷知識百科】
畫地自限的心理學效應-框架效應
.
【利用相似的語意邏輯,影響消費者判斷】
當有一天,你被醫生宣告已是癌症末期,醫生說手術成功的機率有20%,這時候你可能會想,還有20%的存活機會,抱持著樂觀的特度接受手術,但當醫生告知你手術失敗的機率有80%,你的想法可能就不同了,可能會消極的接受治療,甚至鬱鬱寡歡。其實,這兩種說法是一樣的,只是用了不同的說法,但也因為這兩種不同的說法,讓你在不知不覺間產生了不同的想法,而這就是心理學所謂的【框架效應】。
.
框架效應是Tversky和Kahneman (1981)所提出,是指一個問題,用「兩種在邏輯意義」上相似的說法,導致不同的判斷決策。面對問題的措辭,強調「正向」或「負向」,可導致對其吸引力的變化。框架效應形成的重要因素,便是資訊接收者與決策者對於該資訊的了解程度,在不清楚的情況下,很容易產生框架效應。Kühberger(1998)彙整及分析過往的框架效應研究發現,當人在自己不熟悉的背景下,容易受到框架效應的影響,將無法理智的判斷,且在認知上會以較大的偏見,沒有辦法進行反向思考或複雜的分析。
.
【框架效應的威力】
Tversky和Kahneman (1981)在研究中做過一項知名的實驗,分為兩種情境,兩個情境的背景皆是假設現在在美國有一種罕見的疾病,這種疾病預計將有600人死亡,目前有兩種預防疾病的方案。
.
第一種情境:募集152名受試者,告訴受試者有兩種醫療方案。採用A方案將會有200人存活;採用B方案,將有1/3的機率600人都會生還,但是有2/3的機率,全部人都會死亡。在情境一中,有72%的人選擇了A方案,只有28%的人選擇B方案。也就是說,大部分受試者無法接受2/3的人可能會死,人們情願獲取肯定的利益,選擇“風險規避” (risk-averse),先把利益拿到手。
.
第二種情境:募集155名受試者,告訴受試者有兩種醫療方案。採用C方案將有400人會死亡;如果選擇D方案將會有1/3的機率沒有任何的死亡,而有2/3的機率600人全部死亡。此時,有78%的人選擇了D方案,只有22%的人選擇C方案。這是因為C方案的損失太過肯定且龐大,因此人們開始計算損失,甘願冒著損失的風險,也要賭看看1/3的機率,這時候就產生了「風險尋求」(risk-seeking)。
.
事實上,A方案說有200人能存活,沒說出口的就是400人不會活下來,與C方案說有400人死亡,沒說出口的是200人能存活,兩者明明就是同一件事情,只不過一個用正向一個用負向來表述,但卻讓民眾有完全不同的決策。
.
人客阿~農曆新年快到了,購買刮刮樂的旺季也到了!若這時有兩款刮刮樂面額都是1000元,A款有80%機率能贏得1500元、B款則有20%機率能贏得20000元,你會買哪一款
快在下面留言告訴小編姊姊!看看你是風險規避還是風險尋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文化大學行銷所系 師資陣容最堅強
什麼都不會就只會賺錢
.
行銷所幹大事賺大錢開大車住大房不然勒
.
行銷所系官網 https://crrmkt.pccu.edu.tw
行銷所系部落格 https://mktpccu.blogspot.com/
.
0 意見:
張貼留言